《网络设计与集成实验》教学大纲
Network Design and Integration
课程代码:BK067010学时:32学分:1
适用专业:网络工程课程性质:必修
执笔人:武装审定人:杨传栋
一、实验课的性质与任务
《网络设计与集成实验》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,因此网络设计与集成实验是网络工程专业的重要教学环节,是网络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。通过相应的网络实验,使得学生熟悉与组建网络设备的相关的主要技术环节和操作方法,熟悉并掌握互联网环境下常用应用网络设备的配置和管理方法,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,巩固课堂理论教学内容。并在此基础上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、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,激发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的。
二、实验目的与要求
实验目的:通过本课程的学习,主要培养学生交换机和路由器的配置的操作能力。弄清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基础和基本配置、路由协议、2层封装(HDLC、PPP和帧中继)、访问控制列表(ACL)、路由优化、网络地址转换(NAT)、VLAN、VLAN间路由、生成树协议(STP)、快速生成树协议(RSTP)、路由重分布、IPv6、冗余网关、组播以及Qos等内容。
实验要求:每一个实验进行前,由任课教师讲清实验的基本原理、方法及要求;学生预习实验指导书,弄清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。实验小组为1-2人一组,每组由实验用计算机和相关的配套设备,每次均为2学时。要求学生掌握各实验所需知识、操作方法或步骤,记录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,并写出详细的实验报告。实验报告按照学校的统一格式。
三、实验项目设置情况
序号 | 实验项目名称 | 学时 | 开出要求 | 实验项目类型 |
必做 | 选做 | 基础型 | 综合设计 | 研究创新 |
演示 | 验证 |
1 | 交换机基本配置 | 4 | √ |
| | | √ | |
2 | VLAN.Trunk和Vip | 4 | √ |
|
|
| √ |
|
3 | STP配置 | 4 | √ | | | | √ | |
4 | 路由器基本配置 | 4 | √ | | | | √ | |
5 | 静态路由 | 4 | √ | | | | √ | |
6 | RIP | 4 | √ | | | | √ | |
7 | 单区域OSPF | 4 | √ | | | | √ | |
8 | 多区域OSPF | 2 | √ | | | | √ | |
9 | PPP | 2 | √ | | | | √ | |
10 | EIGRP 配置 | 2 | √ | | | | √ | |
11 | 路由重分布 | 2 | √ | | | | √ | |
12 | VLAN间路由配置 | 2 | √ | | | | √ | |
13 | NAT原理与配置 | 2 | √ | | | | √ | |
14 | ACL原理与配置 | 2 | √ | | | | √ | |
15 | 网关冗余和负载平衡 | 2 | √ | | | | √ | |
16 | 综合实验 | 2 | √ | | | | √ | |
四、各实验项目教学内容
实验项目一:交换机基本配置2学时
(一)实验目的要求
1、了解交换机的工作原理和基本配置。
(二)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
硬件:计算机,交换机
软件:无
(三)实验内容
1、交换机基本配置,交换机端口安全,交换机的密码恢复,交换机的IOS恢复,交换机基本配置命令汇总。
实验项目二:VLAN.Trunk和Vip2学时
(一)实验目的要求
1、掌握交换机的Vlan原理以及配置技巧。
(二)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
硬件:计算机,交换机
软件:无
(三)实验内容
1、VLAN,Trunk和VIP简介,划分VLAN,Trunk配置,VIP配置,EtherChannel配置, VLAN、Trunk和VIP命令汇总。
实验项目三:STP配置2学时
(一)实验目的要求
1、掌握STP原理,掌握STP在交换机上的配置。
(二)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
硬件:计算机,交换机
软件:无
(三)实验内容
1、STP和PVST,Portfast,Uplinkfast,Backbonefast,RSTP,MST,STP保护,STP命令汇总。
实验项目四:路由器基本配置2学时
(一)实验目的要求
1、掌握路由器的工作原理,端口IP地址的配置。
(二)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
硬件:计算机,路由器
软件:无
(三)实验内容
1、CLI的使用IOS基本命令,配置文件的备份和IOS的备份,密码恢复和IOS的恢复 CDP,路由器基本配置命令汇总。
实验项目五:静态路由配置2学时
(一)实验目的要求
1、掌握静态路由的原理与基本配置。
(二)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
硬件:计算机,路由器
软件:无
(三)实验内容
1、静态路由与默认路由,静态路由,默认路由,ip classless,静态路由命令汇总。
实验项目六:RIP配置2学时
(一)实验目的要求
1、掌握RIP原理,学会RIP配置方法。
(二)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
硬件:计算机,路由器
软件:无
(三)实验内容
1、RIPv1,RIPv2,RIP命令汇总。
实验项目七:单区域OSPF配置2学时
(一)实验目的要求
1、掌握OSPF原理,学习OSPF配置技巧。
(二)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
硬件:计算机,路由器
软件:无
(三)实验内容
1、点到点链路上的OSPF,广播多路访问链路上的OSPF,OSPF认证,default-information originate,OSPF命令汇总。
实验项目八:多区域OSPF配置2学时
(一)实验目的要求
1、掌握多区域OSPF原理,练习多区域OSPF基本配置。
(二)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
硬件:计算机,路由器
软件:无
(三)实验内容
1、多区域OSPF基本配置,多区域OSPF高级配置,OSPF虚链路,OSPF命令汇总。
实验项目九:PPP配置2学时
(一)实验目的要求
1、掌握PPP协议,掌握PPP封装过程。
(二)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
硬件:计算机,路由器
软件:无
(三)实验内容
1、HDLC和PPP,PAP认证,,HDLC、PPP命令汇总。
实验项目十:EIGRP 配置2学时
(一)实验目的要求
1、掌握EIGRP原理,EIGRP基本配置。
(二)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
硬件:计算机,路由器
软件:无
(三)实验内容
1、EIGRP,EIGRP基本配置,EIGRP负载均衡、汇总和认证, EIGRP命令汇总。
实验项目十一:路由重分布2学时
(一)实验目的要求
1、掌握路由重分布概述,RIP,EIGPR和OSPF重分布,IS-IS和OSPF重分布。
(二)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
硬件:计算机,路由器
软件:无
(三)实验内容
1、RIP,EIGPR和OSPF重分布,IS-IS和OSPF重分布,路由重分布命令汇总。
实验项目十二:Apache服务器安装与配置2学时
(一)实验目的要求
1、掌握VLAN间路由简介,单臂路由实现VLAN间路由,3层交换实现VLAN间路由。
(二)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
硬件:计算机,路由器
软件:无
(三)实验内容
1、单臂路由实现VLAN间路由,3层交换实现VLAN间路由,VLAN间路由命令汇总。
实验项目十三:VLAN间路由配置2学时
(一)实验目的要求
1、掌握NAT概述,学会静态NAT和动态NAT配置。
(二)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
硬件:计算机,路由器
软件:无
(三)实验内容
1、静态NAT配置,动态NAT,PAT配置,命令汇总。
实验项目十四:ACL原理与配置2学时
(一)实验目的要求
1、掌握ACL概述,学会标准ACL、扩展ACL、基于时间ACL等配置技巧。
(二)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
硬件:计算机,路由器
软件:无
(三)实验内容
1、标准ACL,扩展ACL,命令ACL,基于时间ACL,动态ACL,自反ACL,ACL命令汇总。
实验项目十五:网关冗余和负载平衡2学时
(一)实验目的要求
1、掌握网关冗余和负载平衡简介,配置HSRP、VRRP、GLBP等在交换机和路由器上的配置。
(二)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
硬件:计算机,路由器
软件:无
(三)实验内容
1、HSRP,VRRP,GLBP,网关冗余及负载平衡命令汇总。
实验项目十六:综合实验2学时
(一)实验目的要求
1、规划一个大型的网络,学会配置,锻炼综合能力。
(二)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
硬件:计算机,路由器
软件:无
(三)实验内容
1、画出拓扑结构,写出每个设备的配置内容。
五、实验报告要求
在实验前每位同学都需要对本次实验进行认真的预习,并写好预习报告,在预习报告中要写出实验目的、要求、实验程序,形成一个操作提纲。课程成绩评定办法学生在完成每一个单元的实验后,必须经过实验指导老师的验收登记予以认可。实验课全部结束后,每人提交一份实验报告(要求独立完成,坚决杜绝抄袭),实验成绩根据学生完成实验的情况、平时表现、遵守实验实规章制度的情况、实验报告完成的情况、等,按优、良、中、及格、不及格五级制予以综合评定。成绩构成:考勤20%+ 平时80%。
六、课程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
(一)考核方式
平时成绩:ð课堂提问//☑学习态度//ð课外资料收集整理//ð预习报告//☑实验报告//☑其他;
结课后考试:ð笔试//☑操作。
(二)课程成绩评定办法
成绩构成:考勤+学习态度等共20%+平时实验成绩的平均值80%
七、实验应配套的主要仪器设备及台(套)数(以一个实验教学班为标准)
硬件:计算机
软件:Windows 2003 Server和Linux服务器操作系统
集成开发环境
30套/实验教学班
附:教学参考资料
1、选用的教材:
自己编写。
2、主要参考书:
[1] 《实用网络技术配置指南》杨靖主编,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,2007。
[2] 《思科网络实验室 路由、交换实验指南》梁广民主编,电子工业出版社,2007